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以什么故事为背景?深刻内涵是怎样的?(白居易的长恨歌讲的是谁)

白居易崇拜唐玄宗,长恨歌是为了洗白,不是为了抹黑批判。说批判的都搞错了。

在创作长恨歌时,社会正处于安史之乱之后。安史之乱对于给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盛唐直接跌落到晚唐。也导致了很多人批判唐玄宗,在儒家文化圈,这样的声音更强烈。

但是白居易生于安史之乱之后,没有像杜甫一样亲历盛唐到晚唐的兴衰变化,但他对别人口中的或者书中的盛唐非常向往,也因此,在白居易的心里,他喜欢盛唐的社会,崇拜唐玄宗,但是对于安史之乱的反应却并不是很强烈。

古代中国有个很让现代人反感的现象,女人总是被当作男人炮轰政治的武器。比如明末清初,用塑造贞女形象,去炮灰投靠清朝的那些人;比如每一个让王朝崩塌的皇帝,总会有淫乱爱情故事在里面。仔细想想四大美女,他们的故事,都是在讽刺一些政治家。

当然,这是因为古代重男轻女,对于文人墨客或者评论家来说,用美女当武器力量巨大;用美女当女主角,既能抹黑男主角,同时自己的小说文章很容易走红。且历来所有的普通阶层,是只分对错的,错的人说什么都是错的,历来都是。也难怪一直以来刘禅,李煜之类的皇帝,从来没有被说过一句好话。

但是白居易反其道而行,用美女去洗白唐玄宗,在当时所有人都批判唐玄宗时,白居易自然不能明目张胆的表现对唐玄宗的崇拜。杨贵妃就成了他的武器。通过荡气回肠的《长恨歌》,让唐玄宗的形象变得更讨喜,不再是重女色,淫乱等。而是成了一位痴情的政治家。

为了这段爱情故事更动人,故事造假自然也不能少。比如说杨贵妃并非先看到了唐玄宗,而是先做了太子的老婆,后被唐玄宗硬抢了过去。

再比如说,唐玄宗为了逃命,一路上杀光了杨贵妃的亲人,最后杀了杨贵妃,这一点是很直接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手段。

但是从这里开始,竟然开始了浪漫的大反转,先是掩面而泣,悲痛的杀掉了杨贵妃,后来又失眠,做梦,请法师,杨贵妃仙山传话等等(全都是造假),这些婉转动人的故事,成功的为唐玄宗的自私标签给拔去。

但是不管唐玄宗如何,白居易又如何,洗白也好抹黑也罢。一个王朝崩塌的锅,一个女人是根本扛不动的。

即使是皇帝胡作非为,而他的前面也有一群大臣阻拦着,最前线还有基层干部在努力的工作着(电视剧里小官横行霸道的丑态并非真实的历史场景,也不适用于所有的基层干部)

真正能让一个王朝崩塌的是几代人的政治弊端不断的积累矛盾,在朝代晚年,已经形成了难以挽回的局面。比如地方管理,官员制度,经济制度,社会经济结构,经济效率,民间疾苦等,再加上外部因素外邦势力规模,外邦政治环境等等,都会对王朝带来挑战。

所以说,每个朝代末年的皇帝们,应该是最不幸运的一群人了,面对难以收拾的烂摊子,还要抵御外部侵略威胁,失败后还要被后人指责其沉溺于女色,所以失败了。

修身齐家这样的儒家自上而下的逻辑,在碰到具体事物时也得具体去考量的。且不是每一位政治家都真实的被别人认识。篡改经典著作的行为都那么多,随便写一个人设也不是什么社会大事。只是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,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,不光去看文献,也要去不断的思考。

另补充说明:

1、谈论爱情是唐朝之前所有文学风向所不耻的,直到《长恨歌》的出现。白居易不惜通过别人所不耻的文体,去挽救偶像的形象,此文一出,人们才发现,浪漫爱情的故事,也并非低俗的,浪漫的故事是很让人心动的。从此爱情主题的诗词文章开始被接受。另外我总觉得后唐那些猥琐到不行的词,有一定程度是受了长恨歌的影响。

2、唐玄宗虽然输得很惨,但是在他40多年的政治生涯里,一手创建了空前绝后的盛唐景观,从理性的一面来看,唐玄宗的政治头脑是很厉害的。

3、在人人都批判唐玄宗的年代,白居易或许真的有客观的思考过唐玄宗,或许这就是他崇拜唐玄宗以及愿意洗白唐玄宗的原因吧。

标签

发表评论